今年3月份以来,复杂演变的国际局势和跌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叠加,给恢复势头良好的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下行压力备受关注。
疫情之下,再生塑料行业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大考——上下游产业链滞缓、线下销售受阻、物流受限运费上涨、租金及人工成本等问题接踵而至,让企业背负重压。
当很多企业还在困境中焦虑时,也有很多企业在危机中悄然崛起,因为哪里越有危机,哪里就越有机会存在。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立足全局,把握大势,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既蕴含着发展观,也强调了方法论,对我们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如何看待2022年第1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生产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服务业保持恢复,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2%,比去年12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26亿元,同比增长6.7%,比去年12月份加快5.0个百分点;投资作用突出,固定资产投资50763亿元,同比增长12.2%,比2021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外贸稳定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62044亿元,同比增长13.3%……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为一季度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份以来特别是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转弱,这是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变化,是受外在影响的阶段性波动。但面对新的下行压力、更严峻挑战,我国经济依然显示出强大韧性。
1.3.1 看保供,基础产业支撑有力>>>
疫情冲击下,我国粮食和能源等基础工业保持增长,为抗击疫情、推动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撑。从农业看,冬小麦苗情继续转好,春播备播进展顺利,进度快于去年同期,夏收陆续开镰,丰收在望。从能源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7.2%。这些都有利于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转。
1.3.2看稳价,基本生活类商品产销持续增长>>>
4月份,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0.1%和0.5%;鲜冷藏肉、速冻食品产量分别增长20.4%和9.3%。这些都有利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1.3.3看结构,内需主引擎作用依然凸显>>>
一方面,消费仍在恢复,尽管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但电商、网上零售保持增长。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增长12.2%,在全部投资中增长最快。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5%。这些都意味着投资还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1.3.4看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韧性彰显>>>
4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好于全部工业。1-4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好于全部投资。
数字和事实最有说服力。
尽管经受了千磨万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坚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发展都是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2—
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稳中求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各种困难、压力、问题、挑战中不断突破、加速成长、创造奇迹。
2.1 非凡10年,贯穿其中的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回顾党的十八大后的经济形势,跨越10个春秋,再看中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近52万亿元到超过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100美元到超过1.2万美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2.2 稳字当头,进中取势,成效斐然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坚持稳中求进,无论是面对逆全球化的狂风骤雨,还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无论是解决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老问题,还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一要求都是总基调。依照这一方法论,我们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稳扎稳打,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风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现实。
聚焦当下的经济工作,更需要我们秉持“稳中求进”的要求、掂出“稳字当头”的分量。
这个分量在于,当前中国经济压力叠加——稳增长难度增大,稳就业形势严峻,稳物价压力上升。
这个分量还在于,“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而宝贵的资源。
顾大局,稳字当头;行大道,稳中求进。越是在复杂情况下,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3—
完备的国内各产业链,蕴含强大的抗压耐冲击的优势
举大事,必有所资。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一些新的不利因素又在增加、演变,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社会上难免出现焦虑情绪。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各种困难、压力和挑战,做到弄清症结、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到大势大局大面,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旋余地广,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硬底盘不会改变。尽管压力困难客观存在,但我们有“稳”的基础和实力,有“进”的动力和空间,更有抵御风险、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和强大能力。
3.1 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蕴含巨大商机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投资还有很大潜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分解出的2600多个项目有序实施,各地已储备7.1万个专项债项目,全年水利工程和项目可完成投资约8000亿元……这些工程项目有着巨大发展商机。
3.2 超大规模市场释放的巨大消费能力,蕴含无限机遇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人均GDP超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人、市场主体总数超1.5亿户的经济大国。
受今春疫情多发影响,一些消费被抑制,但需求并未消失。
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型消费潜力释放、线上消费强势“补血”,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市场机遇无限。“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这个大市场勾勒出诱人前景。
这样的大市场,谁都不想错过。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参展企业签约面积超展区规划面积的70%,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逾240家,药品、医疗器械、汽车等行业世界排名前10位企业大部分已签约参展。很多境外展商表示,希望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并获得更大发展。
3.3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蕴含强大的抗压耐冲击的韧性和优势
今天的中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是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的经济大国。
广袤的神州大地,从针头线脑等生活日用品,到航母、飞机等大国重器,都能生产。这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从大到强”的难题待解,但它夯实了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发展安全方面的意义更为显著。再者,这些年我们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先进制造业稳步迈向中高端,各行业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在应对冲击、缓释压力时往往韧性很强,中国经济有更大的调整空间。
3.4 人才资源大国的势能逐步彰显,为经济主战场竞争提供了坚实支撑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的经济大国。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先后推出一系列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引进、使用、分配、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千行万业的汩汩活水汇流成中国经济的浩瀚大海。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惧任何风浪,拥有战胜一切困难、应对一切挑战的依傍和底气。
配套政策制度,纾企业之困,解就业之难
“稳”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有底线、有静气、有张力;“进”也不是只管向前、不顾深浅,盲目进击往往欲速不达。“稳”与“进”,既需要有章法,也需要实干与担当的支撑。
4.1 纾企业之困,解就业之难
就业稳,居民收入和民生才有保障,社会财富才能稳定增加,稳增长也才有支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就业的大头,纾企业之困,就是解就业之难。今年以来,我们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尤其是退税减税,全年总量将达到2.64万亿元。这是为市场主体下的“及时雨”、送的“雪中炭”。关键是各项政策要靠前发力,各项工作要加快节奏,无论是退税减税降费,还是专项债发行使用、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支持企业稳岗等,已出台的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拟推出的要尽量提前,产生更大政策效应,确保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较快回归正常轨道。与此同时,着力稳消费,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挖掘有效投资,补上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开辟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
4.2 固市场之本,培创新之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哪个领域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哪个领域的发展就能充满创新活力、各类生产要素就能发挥出最大效能。公平公正是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保障,也是市场主体对政策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就是公平公正竞争的守护者。
4.3 强发展之基,健制度之体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
以显著制度优势抵御一切风险挑战,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到日益丰富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
行而不辍,万里可期。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号”经济巨轮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5—
疫情下,再生塑料企业自救10项纪律
5.1 一不怕死,二不等死
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一切自救的根本前提。
在极端困难的今天,自怨自艾式的悲观,连最廉价的同情都很难博取。作为创业者,即便摔倒了,手里也要抓一把沙子,哪怕是最后时刻,也要有写“遗书”和“墓志铭”的勇气,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向死而生”,才对得起死神对我们的这场致命考验。
5.2 企业如人,不要跟坎死磕,学着绕过去
我们不相信“人定胜天”。愚公能移山,是因为感动了天神,我们未必有他那么幸运。
面对像山一般恐怖的阻力,我们可以设法绕过去,或者去爬另外一座山。在商业活动中,通过腾挪的战术,创造一个新的局面,也许是克服当前困境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手段。
5.3 企业危机,一半来自疫中,一半来自疫前,要仔细分析,理性应对
对危机的要素分析,决定了解决危机的路径选择。
在繁荣时期,高速的发展会掩盖所有管理软弱和战略缺失的问题,而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刻,企业的短板才会彻底而清晰地显露出来。企业在当前所显示出来的器质性问题,可能是急性病,可能是慢性病,也可能是遗传病,不同的病源、病质需要制订和执行不同的解决方案。
5.4 痛了就要大声叫出来,也许会有人来救你
一条街上有两家美发店,都撑不下去了,一家默默地拉下了门帘,另一家在朋友群里大喊大叫,还给行业协会和所在街道写求援信,结果有朋友出手注资,政府还协调减免了部分房租。
企业只有“今生”没有“来世”,平日里“积德行善”,便是为了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愿意回报。朋友都是用来麻烦的,政府就是为纳税人服务的,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或雪里送炭,或抱团取暖,或借桥过河,都是度过危机特别重要的方法之一。
提振经济重大政策:
5.5 坚守本业,坚决服务好20%的核心客户
在我们所做的千人问卷调查中,有20.7%的人“对自己的行业没信心,要换行业换赛道”,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在天寒地冻的今天,没有一个行业或赛道,有更多的阳光或空间。所以,宁可休养生息,也尽量不会陡然改行。应当定下心来,遵循“二八法则”,服务好为你贡献了大部分利润的少数核心客户。在某种意义上,此时此刻,正是建构和深化消费者亲密关系的时间窗口,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危机给我们带来的一次机会。
5.6 快速学习利用新工具,提高营销效率
自疫情爆发的2020年春季以来,各种社交及办公协同软件的广泛普及,以及对大数据的尝试应用,是中国企业界的一个重要收获。
在受到最大冲击的线下零售服务业和消费品领域,那些率先尝试数字化营销、线上线下业务协同和社群运营的公司都成为少数的增长者。这一次的“工具革命”带有不可逆性,是企业持续展开的自救行动中的必要手段。
5.7 实施“瘦身计划”,组织变革再造竞争力
危机倒逼组织变革,变革再造竞争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实施“瘦身计划”,消除组织臃肿和富营养病,砍掉多元化业务和低效率部门。同时,在企业内部进行创客型试验,重新设计分配机制,建构生态型和蜂窝式组织。把经营决定权交给听得到炮声的一线指挥员。
在外部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基础于“降本增效”的管理优化的重要性,大于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
5.8 建立止损线,“忘掉”利润,牢记收入
在客观预期无法确定的前提下,企业主应该在自己的内心率先确立心理和财务上的止损线,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自救行动的风险控制边界。
在止损线之上,努力加大营销的力度和效率,保证可持续的生产和资金流动性。对上下游核心客户的业务维护,既是当前求生的必须,更是为了疫情过去之后的市场占有和增长。只有活下去,才能活得好,只有先站住,才能站得高。
5.9 善待每一位在职的员工,感恩每一位离开的员工
人是任何组织存在和成长的根本,越是环境的恶劣和危机的冲击,越能够体现企业价值观的重要性,也是对团队凝聚力的严峻考验。
这一次危机所造成的裁员潮,让很多员工在没有犯错的情况下失去了工作,这实在是一个无比遗憾的事实。所以,但凡有良知的企业主,请以惭愧和感恩的心告别每一位离开的员工,痛苦若还有温情,人间便没有那么残忍。
5.10 重要的事情说3遍:现金流,现金流,现金流
把这九个字贴在董事长、总裁和所有高管的办公桌上。
在即将到来的闷热而残酷的2022年夏天,祝你好运。祝我们好运。
祝每一个再生塑料企业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