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在热固性塑料再回收领域,很多人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开发新的可回收材料上,而比较少关注现有热固性塑料的回收利用。我们这个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已知的,特别是传统上无法回收的热固材料,像聚氰酸酯,在传统观念上没有办法做闭环回收,即让它最终回到初始单体小分子是做不到的。”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化学系教授张伟说到。
近日,张伟课题组成功用动态芳香亲核取代反应来制备新型可闭环回收、可锻塑的热固性材料。同时,也给未来老材料的再利用和新材料的研发或带来启发。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以氰酸酯树脂为模型,阐释了如何将传统意义上的不可逆共价键激活,赋予它们动态交换能力,以达到可闭环回收的目的。
聚氰酸酯常被用作电子技术、航天等领域的基础材料,有着高热稳定性、低介电常数等优良特性。
但其制备条件比较苛刻,而且存在着高污染性、高毒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使用,该类高分子材料的价格一般也都较高。因此,主要是用于高性能印刷电路板、航空航天等对价格不是很敏感的领域。
另外,聚氰酸酯的高稳定性导致其不易分解,当材料或者成品被淘汰后,产生的废料很难进行再加工、再回收。而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成为高分子材料应用的重要考量标准。
同时,张伟还提到,目前还未发现能够有效替代聚氰酸酯的材料。因为它在很宽的温度和频率范围内,都有低且稳定的介电常数,以及高的透波率、低的吸湿率,同时满足这些性质的材料很难找到。
特别是还考虑到可降解,再回收利用等,能够代替聚氰酸酯的材料几乎是没有的。所以,该种材料有很强的独特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其比较关注的原因。特别是过去十年左右,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对其进行探索研究。
近日,相关论文以《通过激活休眠动态键实现可回收和可锻塑的热固性塑料》(Recyclable and malleable thermosets enabled by activating dormant dynamic linkages)为题发表在 Nature Chemistry 上[1]。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化学系研究生研究助理雷泽芃为第一作者,张伟为通讯作者。
张伟谈到:“我们把聚氰酸酯这一类材料的制备,从传统上高度依赖刚性芳香环的单体,拓展到了也可以用脂肪类的柔性单体,也就是说我们把底物的可适用性极大拓宽了。当然,其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扩大,并实现了闭环回收性。闭环回收就是可以从单体到高分子,从高分子再回到单体。高分子其实就是很多小分子长到了一块儿。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太空杯、可乐瓶,还有很多衣物的成分,比如聚酯/尼龙等都是高分子材料。”
动态共价化学方法解决塑料材料循环生产难题
据了解,本次研究人员使用的方法叫作动态共价化学。“用动态共价化学的眼光,从分子层面来解决材料上的难题。我们这次就是通过断开或者激活某些貌似是惰性的化学键(具体说是碳氧键),从而实现材料的可回收利用。”张伟说到。
动态共价化学在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以及材料研发等方面非常有帮助,具有很重要的应用前景。其是张伟课题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他们在这方面已经深耕十几年。该方法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比如说通过温度的改变、催化剂的使用,或者是特定波长的光照等,让某些传统上认为没有办法可逆的共价键重新被激活、断开重组。
对于研究过程,简单来说,课题组首先利用小分子模型验证反应本身的可行性,比如碳氧键的可逆生成、断裂等。
等确认之后,他们根据小分子模型反应得到的优化条件,去制备聚氰酸酯。接着测试它的多种性能表征等,再采用同样的策略,即利用特定碳氧键的可逆断裂生成,研究材料的回收和重塑性。
“其中对催化剂的筛选和探索最佳的聚合条件是比较困难的一个点,”张伟说,“当时课题组在这上面还是花了不少的时间跟精力。我们最开始发现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激发特定键(如碳氧键)的断开生成可逆行为。但在做高分子材料时,怎么能制备出透明度好,而且还稳定的网状结构,比较具有挑战性。”
张伟还进一步提到,在早期的实验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得到十分满意的高分子薄膜。后来也是查阅了很多文献,参考其他激活合成方法,尤其在本次论文一作雷泽芃的坚持下,尝试不同的条件,反应时间、温度等等。最终获得了,像论文中提到的各方面性质比较好的网络高分子材料。
制备简便、原料易得、极具商业化前景的可回收材料
该实验另外比较困难的方面是,怎么能用较低的成本来制备可利用单体,以及在其分解之后,如何回收这种小分子。这些对高分子材料的实际生产应用非常关键。
“像用我们的方法制备小分子单体基本没有文献报道,所以只能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筛选,”张伟还说到,“对我们也算意外之喜吧,最后发现了三乙氧基三嗪,这样一个含氮氧的杂化小分子。它确实反应性好,又能很好地溶解在非极性溶剂里面,进而使得单体从制备到分离回收的整个闭环过程极大简化,也扩展了单体的适用范围。”
目前聚氰酸酯其实是被当作高端特种资产、特种塑料来使用。张伟团队的制备和回收方法,有望使其生产成本极大降低,且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我们在文章发表前已经申请了相关专利,这个方法的很大特点,就是制备比较简便,原料易得,而且它的回收是证实可行的。这些优势不仅让本研究对科学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商业化应用有比较大的影响。”张伟说。
他还补充道:“在论文刚上线几天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的几个风投机构跟我们联系,咨询这个成果是不是已经可以开始产业化、工业化了。虽然当时我跟他们讲是稍微早了一点儿,但是我们的研究团队,另外跟我们高校这边,其实都有在讨论,想接下来的模式该怎么来做。不管走哪条路,我们对这些技术的产业化前景确实是非常看好的。未来电子产品、航天器、汽车中的塑料或许都会得到反复利用。”
另外,张伟团队之前也做过柔性聚氰酸酯的相关研究,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成果,让聚氰酸酯在未来的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他们最想表达的一个观念就是,当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传统的一些材料或者事物,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新突破。
张伟课题组在过去用动态共价化学研究方法,不仅开发了多种可以重塑、自修复,可回收利用的网状高分子材料。而且也用该方法制备了某些刚性的多孔材料。这些多孔材料在催化领域、光合成,以及金属纳米粒子制备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纳米层面,他们也用动态共价化学做了一些纳米级别的分子笼,这些材料在主客体的识别、光电转化、分子捕捉/释放等方面都有着优良表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我们跟同校机械工程系的肖建亮副教授合作研发了一款电子皮肤。其不仅可以跟人体皮肤一样感受很多信号,而且我们也证实了它的可回收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一个电子器件,包括里面的半导体、纳米颗粒,百分之百地变成它的起始原料。当时相关论文以《刚性、软和液体材料的自我修复、可回收和可重构的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异构集成》(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of rigid, soft, and liquid materials for self-healable, recyclable, and reconfigurable wearable electronics)为题,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把动态共价化学方法,或者说这种思维模式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研究当中,使其能够在能源、材料、环境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是我们在未来所希望做和看到的事情。”张伟表示。
他最后说到,可回收领域非常重要。现在大家对环境、健康、能源等都越来越关注,研发新的可回收材料固然很重要,也很让人期待。但不能忘记的一点,就是目前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很多塑料污染,这些废品一直存在着,而且正变得越来越多,肯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外,这些废品基本都是来自于石油的化工产品,本身也是潜在的原材料的来源,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简单的填埋不仅污染环境,也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
怎么能够高效地通过可控降解、分离来处置“废物”,而不是机械地将它们送入垃圾填埋场或海洋,仍需要非常大的人力、财力来支撑这方面研究。
“希望通过我们这个例子,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去换个角度看待传统上被认为没有办法降解或者回收的材料,甚至是重新理解化学键,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张伟说。